5年生存率不足5%,免疫细胞为何能干预“癌中之王”胰腺癌?
它是善于伪装的高手
它能假装成其他疾病
让人难以看清真面目
它时常隐藏在人体深处
当你察觉到它的存在后
可能为时已晚
它便是高度恶性的消化道肿瘤
素有“癌中之王”称号的胰腺癌
快速了解胰腺
要认识胰腺癌,首先要知道胰腺在哪儿。胰腺是深藏在人体左上腹最深处的重要器官,与肝、胆、肠、胃等器官紧密相邻,后方是错综复杂的血管和神经组织,因此一旦癌变,很难被发现。
胰腺是仅次于肝脏的人体第二大消化腺,兼具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外分泌腺分泌胰液,富含消化酶,可帮助消化食物;内分泌腺分泌内分泌激素,维持血糖平稳,所以胰腺是消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胰腺功能一旦受损,会导致慢性胰腺炎或急性胰腺炎,还会导致2型糖尿病甚至胰腺癌。
胰腺癌为何如此恐怖?
为什么胰腺癌变如此恐怖?除了它所处的隐秘位置及生物学特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它具有“难发现、易转移、难治疗”三大特点。
胰腺癌早期症状隐匿,缺乏特异性表现,人们很难发现,等到典型症状出现,往往为时已晚,因此干预效果并不理想,病死率极高,预后效果极差。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发布的《2022年全国癌症报告》数据中,中国癌症新发病例胰腺癌居第八位,占恶性肿瘤相关死亡率居第六位,全球每年因此病死亡人数约33万人。即使是早期胰腺癌通过外科手术切除,因术后远处转移和局部复发,其5年生存率仍低于20%。
因此,在面对如此凶险的胰腺癌,了解并关注早期信号很重要。
发现胰腺癌早期的预警信号
胰腺癌是一种非常“狡猾”的疾病,它在癌变时的信号非常隐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容易忽视这些信号。
1.腹痛:多数患者会以腹痛为首发症状,表现为疼痛部位不清的饱胀不适感或者钝痛感,卧床时会比较明显。
2. 体重减轻:在消化道肿瘤中,胰腺癌造成的体重减轻最为突出,发病后短期内即出现身体明显消瘦、乏力、食欲缺乏、腹胀、消化不良、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3. 黄疸:黄疸是胰腺癌,特别是胰头癌的重要症状。
4. 腹部肿块:腹块多数属于晚期体征,肿块形态不规则,大小不一致,质地坚硬,有压痛。
5. 症状性糖尿病: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现持续性腹痛,糖尿病突然发生或突然加重,则需警惕胰腺癌的可能。
6. 精神症状:部分胰腺癌患者会出现焦虑、急躁、忧郁、个性改变等精神症状。
7. 其他并发症出现:发现血管血栓性疾病、急性胆囊炎或胆管炎、腹部血管杂音等。
胰腺癌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对比难以提升的生存率,胰腺癌发病率却不断上升,并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以往胰腺癌患者多为中老年人,但近年来中年患者越来越多,甚至二三十岁的青年患者也不再罕见。原因多与以下几点有关:
1、遗传因素
胰腺癌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家族里面得过胰腺癌的人越多,其患病的概率就会越高。
2、不良的饮食习惯
有调查研究表明,平时喜欢吃脂肪含量高、热量高以及高盐食品的人,诱发胰腺癌的几率较高。
3、烟酒不离手的人
有数据显示重度饮酒的人患胰腺癌的风险是不饮酒人的1.22倍,吸烟者患胰腺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3-6倍。
4、长期接触化学物质
有些人的工作性质也容易诱发胰腺癌,比如长期与化学物质接触的人群,他们的患癌概率比其他人要高很多,尤其是长期接触β-萘胺和苯的人群,要特别注意。
胰腺癌6类高危人群
6类人群发生胰腺癌的风险比一般人高:
预防胰腺癌的发生
胰腺癌是高度恶性的肿瘤,想要战胜它,就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预防它的发生。
1.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切忌长期大量吃高脂肪、高蛋白、高糖食品;
2.坚持锻炼身体,保持良好情绪,它是预防的核心;
3.少接触萘胺和苯胺等有害化学物质。研究显示,长期接触这些化学物质者,患胰腺癌风险较常人高约5倍。
4.重视早期筛查。45—50岁左右的人群,都应该进行一次胰腺癌筛查。尤其是肥胖、二型糖尿病 、慢性胰腺炎,或者有消化道、胆道良性疾病手术病史、家族有胰腺癌病史等,应尽早进行CT检查,排查早期病变。
对于胰腺癌筛查的首选方法建议为腹部CT或MRI、肿瘤标志物等检查。
常规干预胰腺癌的手段
面对已然发生的胰腺癌,常规干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外科手术
胰腺癌医治方式主要以手术为主,虽然可以明显延长生命周期,但是胰腺周围解剖结构复杂,容易侵犯血管,加上手术切除范围大,并发症多,很难做到无瘤根治切除。
2.放疗
胰腺癌患者通过放疗手段可以使肿瘤缩小,减轻临床症状。但是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头痛、发热乏力,颅内压增高、血小板白细胞下降等。
3.化疗
化疗虽然可以缓解病情,延长患者生存期限,但可能会对身体造成危害,包括脱发、口腔黏膜损伤、便秘、腹泻、胃肠道反应以及骨髓抑制。
4.靶向药物
胰腺癌晚期患者,应用靶向药物干预效果可能不理想,需要尝试服用,观察效果。
据统计,约80%的患者一经诊断即晚期不可切除,5年生存率在5%左右,仅15%--20%的患者有手术机会,即使切除,5年生存率也只有15%--20%。生存率除了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外,还有一点原因就是胰腺癌细胞对传统放化疗不敏感,总体疗效有限。
虽然胰腺癌难以攻克,但是医学家们从未止步。随着再生医学的不断发展,免疫细胞有望成为胰腺癌干预的新策略,最终实现改善胰腺癌患者的整体预后的目的。
免疫细胞疗法干预胰腺癌变
免疫细胞是通过激活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的一种干预手段。通过提高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敏感度,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以达到抑制肿瘤生长乃至消灭肿瘤目的的一种方法。临床数据显示,对于晚期不适宜手术方式的胰腺癌患者来说,免疫细胞无疑是安全有效且最佳的选择。
此外,免疫细胞不仅可以减轻放化疗副作用,还可以有效杀死术后残余癌细胞,提升放化疗效果,激活全身免疫系统,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力。
免疫细胞对胰腺癌的干预效果
1.杀灭残存癌细胞:可有效地清除手术放化疗后残留的癌细胞及微小病变,防止肿瘤复发和转移;
2.提高放化疗敏感度:可增加放射、化疗的敏感性,提高疗效。
3.减少副作用:生物免疫细胞可减轻放疗化疗后消化道症状,减少晚期症状,减缓患者痛苦;
4.促进身体康复:精神、体力也有明显的恢复现象,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大大改善。
随着对胰腺癌微环境认识的不断深入,免疫细胞疗法仍是未来胰腺癌干预的突破热点。相信随着再生医学的不断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免疫细胞疗法能够惠及更多胰腺癌患者,让大众免受病痛的折磨。
【吉卡提示】本平台分享的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咨询专业人士或前往医疗机构进行就医。
【版权声明】吉卡生物所发布的图片来源于网络,内容均来源于网络或国外知名杂志,如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关键词:
胰腺癌,胰腺癌早期症状,胰腺癌发病原因,胰腺癌高危人群,预防胰腺癌,免疫细胞干预,吉卡大健康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