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用药您选对了吗?基因检测指导精准用药!


心脑血管病是全球第一致死和致残的慢性疾病

冠心病、脑血管病高复发

又是导致患者死亡和残疾的重要因素

随着患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和肥胖的

绝对人数不断攀升

未来

心脑血管疾病仍是国民健康“第一杀手”

随着冷空气的到来,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不断攀升,寒冷的冬天已然成为不少心脑血管患者的“多事之冬”。

提到心脑血管疾病,很多人认为只有老年人才要注意。近年来的临床数据表明,心脑血管疾病逐步呈现低龄化聚集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抽烟、熬夜、久坐、饮食不当等不良生活习惯患上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危害生命健康。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报告显示:中国心血管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3.3亿。2020年农村、城市心血管病分别占死因的48.00%和45.86%,这就意味着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的规范治疗是关键,但是,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相同疾病、相同药物治疗方案的一组人群中,大部分人疗效较好,少部分人疗效不佳或者无效,甚至还有一部分人会出现毒副反应。

临床上常用的抗凝药、抗血小板药、降脂药、血管扩张药等普遍存在个体差异,药物治疗的总体有效率不足60%,例如:

(1)30%70%的患者对他汀类降脂药无应答;

(2)10%30%的患者对降压药无应答;

(3)抗心律失常药物长期应用的疗效一般在50%左右;

(4)阿司匹林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但100人中可能只有一半获益,其他人获益不明显,甚至还会引起胃出血、脑出血等。

 

药效/不良反应个体差异大的原因

除了患者的生理、病理状态,每个人的基因差异与此密切相关,不同个体因为基因的差异,导致药物的吸收、转运、代谢,及药物靶点有差异。

据研究表明:药物作用个体之间的差异 20%~95%由遗传因素决定。

不同的人开具同一种药物,可能耽误了病情,浪费了治疗费用,承受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

通过药物基因检测则可以将经验用药模式转变为精准用药模式,即通过检测药物代谢、疗效、不良反应相关的基因,辅助临床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从而提高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实现精准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个体化用药检测的意义

1. 使患者尽早了解适合自己的药物,有备无患。

2. 为看诊医师提供有效提示,保证为患者用药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3. 帮助长期或终生用药的患者选择最合适、最安全、最有效的药物。

4. 节省了尝试用药的时间成本、健康成本、经济成本。

5. 帮助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尽快调整剂量或换药,稳定病情。

6.  减少危重患者的不良事故甚至意外死亡风险。

适用人群

有心脑血管疾病家庭史的人;

需要长期接受心血管药物治疗的患者;

同时接受多种药物治疗的患者;

有过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史或家族成员中有过药物不良反应的人;

使用某种药物效果一直不理想,病情控制不稳定的患者。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突飞猛进,近年来,我们发现,很多疾病的发生、药物的代谢等等,都可以在基因这里找到源头。

通过药物相关基因检测技术,精准指导合理用药,造福患者,提高疗效,节约医疗资源,为特殊人群合理用药保驾护航。

 

【吉卡提示】本平台分享的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咨询专业人士或前往医疗机构进行就医。

【版权声明】吉卡生物所发布的图片及内容均来源于行业专家或网络和国外知名杂志,如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关键词:


友情链接: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