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污染水会引起慢性放射病、致癌、损害DNA!干细胞和免疫细胞能发挥什么作用?
2023年8月24日,日本东京电力公司罔顾全世界的反对,正式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海,据悉首轮排放约460吨/天,持续17天,预计将排放30年之久。
研究显示,核污染水预计240天左右就会到达我国沿岸海域,约1200天将到达北美沿岸并覆盖几乎整个北太平洋。
众所周知,核污染和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在核污染的笼罩下,人们的健康将面对什么挑战?
人体各组织对核辐射的敏感顺序:
1.高敏组织:骨髓、胸腺、胃肠、性腺、胚胎等,胚胎和胎儿辐射伤可使死胎、畸形、新生儿死亡、白血病和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升高;
2.中敏组织:角膜、晶状体、结膜、血管、淋巴管、血窦、皮肤等;
3.低敏组织:中枢神经、性腺以外的内分泌腺等;
4.敏感最差组织:肌肉、软骨、骨和结缔组织等,成人核辐射伤后易患恶性肿瘤,发病率随剂量增加而增高,可导致晶体浑浊、白内障、生殖腺受损。
人体受到核辐射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人体受到核辐射后,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变化和影响,这主要取决于接受的辐射剂量、时间和种类等因素。以下是一些可能出现的变化和举例说明:
1急性辐射综合征:高剂量的核辐射可以导致急性辐射综合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发热、虚弱、头痛、晕厥等症状。
2癌症:长期低剂量的核辐射可能会增加癌症的风险,特别是甲状腺癌、肺癌和白血病等。
3遗传突变:辐射还可能导致遗传突变,影响后代的健康。
4免疫系统损伤:核辐射还可能导致免疫系统损伤,增加感染的风险。
核污染已不可避免,无法置身事外的我们该如何自保?
免疫细胞—防癌抗癌
免疫系统是身体健康最重要的一道屏障,免疫细胞的质量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当有外敌入侵时,如细菌和病毒,免疫细胞就是细胞王国中国防部队的保卫军,快速做出反应,将其消灭;
如果细胞王国中出现叛变分子,如正常细胞突变为癌细胞,免疫细胞就会启动安保系统,将其识别并清除;
当免疫细胞质量下降时,免疫力衰退,人体生病、患癌的风险就会增加。
及时补充免疫细胞能够提高免疫力、预防肿瘤、抵抗衰老。
干细胞在核事故中的应用
放射性烧灼伤
放射性烧伤是因射线-电离辐射引起的一种特殊烧伤。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均证实,间充质干细胞能促进烧伤创面的修复。
2005年1月,Rasulov等第一次报道相关治疗,一位深度皮肤灼伤的女性患者接受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干细胞移植到烧伤创面后,加快了创伤愈合速度。
蔡德南等人将82名II度烧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进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和常规烧伤治疗。结果发现,干细胞组的新生肉芽组织表生长因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均优于常规疗法。
在另一项研究中,放射严重烧伤的患者接受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100天内血清C反应蛋白(反应炎症水平)显著下降,同时观察到疼痛减轻、软组织再生等表现。
急性放射病
急性放射综合征(ARS)也被称为放射病,是一种患者在24小时内暴露于大剂量的游离辐射下导致的综合征。
在较大剂量射线照射后,造血系统损伤出现最早,程度最严重,对ARS的预后有重要意义。如果造血功能难以恢复,就需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重建机体造血功能。
1999年,日本东海村核事故中,大内久成了第一个接受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人。虽然最终由于病情太重未能挽回他的生命,但移植技术在ARS中的应用开始受到关注。
间充质干细胞能促进造血干细胞植入,并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提高患者生存率。此外,大量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对辐射导致的胃肠道、肺损伤及放烧复合伤等都有良好的组织修复作用。
2004年山东济宁、2008年山西太原辐射事故中,患者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都补充了供者的间充质干细胞,显示出良好的抗GvHD作用。
癌症
以广岛为例,病故于医院的核爆幸存者中,2/3死于恶性肿瘤,主要类型有:肺癌(20%)、胃癌(18%)、肝癌(14%)、白血病(8%)、肠癌(7%)和恶性淋巴瘤(6%)。同时,核爆幸存者的白血病发病率是对照组的4-5倍,这个差距直到10-15年后才逐渐缩小。
造血干细胞移植可用于多种血液病的治疗,包括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以及某些血液系统非恶性疾病,如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
放射性同位素是挥发性的物质,它不单单污染海洋,还可以存在于土壤、空气中,所以对农产品、日用品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也就是说,无论食品,还是护肤品、衣物等,长期看来,一定程度上都会受到核污染的影响。
在无法通过外力消除核污染水中的放射性元素的情况下,利用干细胞修复损伤细胞,是干预核辐射损伤的一个重要途径。未来,干细胞和免疫细胞的应用将对人类健康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干细胞,细胞,核辐射,核污染,组织,免疫,辐射,白血病
下一页: